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发来题为《努力接受〈实践论〉、〈矛盾论〉的哲学滋养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实践》的书面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出席开幕式,并代表王伟光宣读学术报告。
王伟光指出,今年是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发表80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努力掌握“两论”的哲学智慧,运用于理论和科学研究,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依据、基础、实质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论”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两论”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强大思想武器作用。
王伟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运用“两论”的哲学智慧,从哲学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对于进一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具有极其伟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价值。第一,“两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是为了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科学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战略策略问题。第二,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根本点,深刻把握“两论”的精神实质和伟大意义。第三,“两论”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王伟光强调,80年风雨沧桑,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两论”的重要价值并没有因此而晦暗,而是日益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80年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两论”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所遵循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普遍和恒久的意义,不仅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遵循的理论指南。
张江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如何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道理,阐述非常清晰、非常全面,值得反复、认真阅读。王伟光同志的学术报告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论”的科学智慧,如何真正在史学原则中贯彻唯物史观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作了深入论述。正如王伟光同志所强调的,当前,学习、坚持、运用、继承“两论”哲学智慧,要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更大胜利。
张江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是运用唯物史观理论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一个重要历史范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历史已经证明,这场讨论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当前,一些学者学风浮躁,没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做学问,没有认真研读马列经典著作,而是简单套用一些西方所谓的时髦理论,甚至以此干扰青年学者对于世界的认识。这种错误倾向必须坚决予以反对。学界应该老老实实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中。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改革开放近40年之际,重读“两论”,一定会对学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再次产生深刻的冲击,进而促进学界对唯物史观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围绕主题分组展开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刘庆柱认为,“两论”是哲学著作和历史哲学著作的范例。王伟光的学术报告对历史学者提出了殷切期待,要求历史学者确立、强化主体意识,发展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史学话语体系。历史学者在事关国家利益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能含糊,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在同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尽快形成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历史学发展的根源在于对现实生活的科学认知,只有在历史和现实的长时段、多维度占领时空的考察中,才能建立起对历史的科学认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沙健孙认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要求人们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一个极其复杂、充满矛盾而又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进行研究。他认为,对于西方史学研究的动向,我们需要关注并进行鉴别。不加分析地抄袭或套用西方的学术思想,是有害无益的。坚持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系统地掌握和梳理第一手材料,认真地分析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才能把历史研究扎实地推向前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乔治忠从史学史学科出发,谈了唯物史观如何成为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一般而言,各个史学专业的成果经过相当程度的积累。中国史学史学科自从产生,就十分重视对于近现代乃至当代史学的研究。在哲学意义上,越是进步的、科学的事物,就越属于新生事物。中国史学的主导力量,最后历史性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近代史学发展中图新与守旧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分析应坚持维护唯物史观的科学品格的必要性时,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庞卓恒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指的是揭示了客观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对那些规律的认识确实是真理的知识体系。”他认为,我们必须发奋努力,重新认识马克思发现和证明过的人类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果必然性规律科学真谛,澄清误解和曲解,让它的科学光芒驱散一切的困惑和怀疑的迷雾。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大华认为,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拒绝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特别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三个表现。一是“假设史学”,即研究评价历史,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从假设的前提出发,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二是“翻案史学”,即做翻案文章,凡是过去肯定的则加以否定,凡是过去否定的则加以肯定,不是一分为二地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三是“推理史学”或“虚构史学”,即作者得出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不是来源于对史料的分析,而是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推论或虚构。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