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2019考研的几种形式,该如何选择分析?

时间:2021-09-26     点击:   【打印此页】  【关闭

最近有好多在职考研的学生问考研相关问题,在职考研什么时候考?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含金量大不大?该如果选择?

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

在职研究生考试流程:网报(10月10日-10月31日)— 现场确认(11月上旬)— 入学考试(12月21日-12月23日)— 复试调剂(3-4月)— 录取
学习方式:全脱产、半脱产学习
所获证书:毕业证、学位证
报名条件:
1、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且毕业满5年工作经验;
2、具备本科学历且毕业满3年工作经验;
3、具备博士硕士学位,且满2年工作经验。
以上主要是公共管理硕士(MPA),工商管理(MBA),旅游管理(MTA),会计专硕(MPACC)这几个专业的报考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就可以报考在职研究生。而其他专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会随着在职研究生院校的不同而不同。

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双证)

不需要参加全国联考,符合报考条件,参加院校自主命题的面试和笔试考试,考试通过了即可入学,毕业是不需要论文和答辩环节的,学分修满出勤率达到即可毕业。

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双证),在职研究生(双证)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建议大家优先选择。

同等学力申硕(单证)

申硕流程:课程班学习—获得结业证书—学位考试—发表论文—论文答辩—获得证书
学习方式:半脱产在职学习
所获证书:学位证
同等学力申硕属于先入学后考试形式,需要先参加研修班学习,然后再申硕。
同等学力申硕条件是:
1、申请人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2019年在职同等学力申硕人员须为2016年7月以前获得学士学位者),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已获得的学位为国(境)外学位的,必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2、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资格审查及课程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是单证,社会认可度较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报考。
了解了全部考研信息,要怎么选择呢?

第一,考研压力大很正常

去年的研究生统一考试难度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名校的竞争更加激烈,复试分数线甚至达到400分。到了最后阶段,感到压力大是很正常的,这时的任务应该是舒缓压力,坚定信念,努力复习。很多人就是在迷茫和不安中,学习效率不高,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所以希望考研人注意舒缓考研压力,调节自己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到考研复习中。

考研竞争压力这么大,还要不要“冲”名校考研人最后千万别迷茫

很多考研人开始的目标是名校,但感觉目前的学习效果不佳,产生自我怀疑,开始犹豫还要不要“冲”名校。最后阶段,考研人要尽快思考清楚,千万不要迷茫,尽早决定要不要“冲”名校。

第二,名校研究生的价值更高

在决定考研的时候,考研人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好自己的目标追求,如果这段时间松懈了,最后阶段要付出更多努力去追赶。既然一开始决定要考名校的研究生,应该是看到了名校研究生的价值更高,具有更高的认可度,就业前景更好。在名校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和科研资源,能发挥出自己的专业才华和能力,获得更多科研学术成就。既然名校研究生的价值更高,对个人发展有好处,只要你的复习基础还不错,那就利用最后时间拼一把,说不定就能考上。

第三,提升学历层次的机会

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考研成为一个趋势,但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和名校研究生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如果考名校,可以快速提高学历层次,原来是普通一本或者二本的学生有机会直接逆袭成为985、211名校研究生。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逆袭机会,所以考研人不要错过这次好机会,能努力拼搏的时候一定要拼一把。

第四,保持自信,还有时间逆袭

最后阶段紧张和迷茫是比较正常的,其实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如果做好复习规划,刻苦用功还是有机会快速提升成绩,有机会逆袭。希望考研人保持自信,把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担忧能不能考上的问题。考研确实比较难,没人可以保证自己一定能考上,但大家都是坚持努力,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如果你足够优秀,一定有成功上岸。
总之,如果你的复习效果还不错,最后三个多月的时间千万别迷茫,继续坚持考名校研究生,保持自信,努力复习,给自己一次逆袭的机会。当然,你也要根据个人情况,如果复习效果确实不好,学习效率也不高,难以逆袭,那就可以报考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做有把握的拼搏。

当然还有些同学从一开始就没有时间复习,那么你可以考虑免联考的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美国杜兰大学的“金融管理硕士”课程,学制1.5年,每月集中授课2-3次,毕业拿美国杜兰大学的金融管理硕士学位证书,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做学历学位认证书,也是拿双证的。学费要比参加联考的学费高,但是课程含金量也是相对高些的。做过认证的证书也是被国家承认的。
 

上一篇:金融管理硕士选择的人多,市场还不饱和?

下一篇:中国金融改革:金融科技引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