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能源管理硕士|能源局从能源结构&能源变革&能源转型三个方面促使能源发展

时间:2021-09-27     点击:   【打印此页】  【关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来采取精英培养模式,共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逾万人,人才辈出,校友中不乏学术大学、党政领导以及著名企业家。杜兰大学弗里曼商学院的校友资源则遍布全美及世界各地,能源管理硕士项目为学员将两校宽广的校友平台融为一体。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能源行业历经沧桑巨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原始的动力,可谓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短短几十年时间,能源行业实现了从极端短缺到极大丰富的历史跨越。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能源基础十分薄弱,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生产水平极其低下,不仅供求关系十分紧张,而且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194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仅为0.2亿吨标准煤,1953年,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也仅有0.5亿吨标煤,不足目前河北省能源消耗总量的1/6。

而如今,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增强,能源领域不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生产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煤炭、油气、电力、新能源和能源装备产业全面繁荣,多个领域在规模和技术上都领先全球。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37.7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57.8倍,年均增长7.6%;能源消费量达到46.4亿吨标准煤,比1953年增长84.8倍,年均增长7.1%。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用能效率逐步提升,节能降耗正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发展理念的加快实施,能源行业的发展由追求规模化扩张向清洁化和高质量转变,能源行业正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世界经济格局在逐渐改变,在这一历史重要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最高学术机构,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将与美国杜兰大学联手培养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专业人士。

历数能源行业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及时调整、经济增长与能源发展的相互促进,以及国际合作的不断强化。

“无论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新能源,其目的都是向用户提供电力、热能以及油品和化学品。它们虽目标一致,但没有‘合并同类项’,能源结构中各系统相对独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能源体系,整体效率不高。”刘中民说。

的确,多能融合互补是能源变革的发展趋势。有专家指出,应对世界能源变局、突破我国能源困局、开创能源新局,需要利用能源科技创新国家队的力量把分散、偶然、战术性的创新转变为系统、必然和战略性的创新,以更好更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能源强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始探索一体化、智能化多能融合体系的架构设计。  

当前,世界能源结构正处于从高碳到低碳以至走向无碳的过渡期。纵观全球,风能、、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活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海上风电发展战略,加速推动海上风能产业发展;深化布局光伏发电全产业链创新。此外,在纤维素乙醇、藻类生物燃料等生物能源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如果说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是我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一条腿”,那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另一条腿”,它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中指出,到2030年和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20%和50%,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在当前形势下,煤炭资源仍十分重要,推动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能源转型的关键。

第一,要科学把握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要坚持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导,紧紧围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
在能源质量的变革上,要把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供给质量,作为一个主攻方向。要深入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努力实现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效益变革方面,坚决扭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动力变革方面,集中力量进行一些重大技术装备的攻关,系统创新能源的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市场的治理结构,释放发展的活力动力。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很多两难、多难问题,比如,将正确处理总量增加和绿色发展的关系。
章建华表示,能源首先要充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因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源总量还是要适度增加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坚定不移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的转型。
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把握好能源改革的方向和节奏,同时也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能源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要处理好国际国内的关系,既要立足国内,着力推动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合理控制对外的依存度,也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全力融入和开拓国际能源市场。

第三,要加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在指标体系上,从长期与短期、宏观与微观、总量与结构等多个维度,科学设置引导和评判的标准。在政策的体系上,把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还有投资政策,环保政策,财税金融政策更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同配合、良性互动的效应。在标准体系上,瞄准国际先进,深化重点标准的研究制定,提高标准化水平。在统计体系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完善数据统计和发布机制,增强及时性、全面性和权威性。

国际合作助力

短短70年时间,能源行业取得如此成就,除体制机制调整、经济增长的带动之外,国际合作的加强也功不可没。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量急速增加,无论是煤炭、石油还是电力,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都曾出现过供应短缺的时期,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受制于我国资源禀赋的限制,近年来供应缺口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国际合作也就成了应有之意。

在经济连续获得多年高速发展之后的1993年,我国第一次由石油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石油领域“走出去”的步伐正式迈开,“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一时间成为流行词汇。

1993年,中石油公司获得了加拿大北瑞宁油田的参股权,成功迈出了中国能源企业海外投资的第一步。

随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家公司分别在加拿大、哈萨克斯坦、苏丹、俄罗斯、委内瑞拉、伊拉克等国家参与油田合作与开发,正式开启了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资源开发的新时代。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三大公司之外的其他石油公司也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石油市场的角逐。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企业共拥有210个海外油气项目,多达27家中国石油企业,包括23家民营企业,在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1.9亿吨油当量。这一数据相当于中国当前国内石油一年的产量。

与此同时,随着石油和天然气消耗量的大幅增加,我国石油进口逐年增加,2018年,我国共进口原油4.6亿吨,进口天然气1213亿立方米,分别占到中国进口原油和天然气的70%和42%,可见中国的能源需求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

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开放性、包容性区域合作倡议,被看作是中国的第三次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能源企业更是走在前列,抓住新一轮开放的机遇,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

其中,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成效最为显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贯穿欧亚大陆,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因此,很多国家面临电力和能源供应短缺的状况。中国电力行业不仅装备制造先进,产能丰富,而且中国拥有全球效率最高、技术水平娴熟的施工和运营队伍,近年来在几十个国家开展电力合作,大大缓解了沿线国家的电力短缺难题。

当前,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华电集团、三峡集团、中国能建等在内的电力企业,在菲律宾、印尼、巴西等国建设和运行了大量电力项目,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中国要进行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能源革命”概念,要求能源行业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从能源发展的实践看,中国目前依然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但近年来,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能源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已经达峰,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获得了快速发展,风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已经成长为全球翘楚,甚至成为全球清洁能源的引领者。

上一篇:社科院胡滨:智能金融发展的根源、困境和趋势

下一篇:社科院金融|学金融管理硕士专业收获的不只是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