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社科院与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徐奇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时间:2020-11-08     点击:   【打印此页】  【关闭

徐奇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同时担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理事、中国新兴经济体学会理事、财政部国际司国际财经问题顾问。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MFIN 项目特邀教授。

研究领域: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宏观经济、日本经济 


如何构建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多个视角的讨论已经比较充分,例如从时间的视角上来看,双循环的发展思路从持久战的视角出发,将贯穿于十四五规划之中,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国际大循环快速扩展时期对应于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则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从增量上来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经济腹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2020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其所覆盖的地区,除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外,还包括了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

另外,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市场主体的活力等等视角来看,很多环节也存在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甚至成为经济畅通循环当中的堵点。不过上述各个视角的讨论比较充分,笔者主要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循环视角来进行阐述。

一、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畅通来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并从供给、需求两端强调了构建双循环的抓手,即一方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可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强调的畅通、循环,不仅是国内、国际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强调打通供给、需求两端的畅通循环。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因此,供给、需求视角是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切入点。

但是,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实现路径对供给、需求视角又有显著的超越。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委员时指出,“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后在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再次指出“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可见,为了使供给、需求两端实现适配、畅通、循环,我们需要将视角从供给、需求两端本身,扩展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重要环节。

过去20多年来,当经济政策提到扩大消费,往往都是对应于需求刺激、宏观调控政策。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需求实际上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到约束、被抑制了。这些抑制因素有:供给不匹配、分配不平衡、流通有阻滞。这些因素累加起来,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以下诸多结构性挑战:对国际循环依赖度过高,国内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杠杆率趋高,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难度大等等问题。因此,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视角来推动构建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生产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水平

在近期中央有关双循环的论述中,产业链、科技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要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发展也首先需要创新的土壤。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科技进步、创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前的国内、国际挑战之下,创新体系的短板仍然十分突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现实应用的创新机制不顺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割裂。科研活动的管理体系、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亟待理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保护知识产权绝不仅仅是融入国际规则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产业升级、在国际竞争中获取主动性的迫切要求。同时,保护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也要落实形成司法体系的合力,并且在社会舆论、民众意识中形成共识。在2020年4月9日颁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当中,也从劳动力市场、技术要素市场、要素价格改革、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等角度,对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出了诸多具体的政策方向。

三、在分配环节,注重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推动完善三次分配

过往的国民经济循环中,分配环节的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在供求两者之间转化起到了阻滞作用。要在分配环节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就要对三次分配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梳理。
初次分配环节同时关注效率与公平,其具体做法蕴含于要素市场改革之中。2020年4月9日出台的《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意见》,体现了两个视角理顺初次分配。其一,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渠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依法纠正身份、性别等就业歧视现象,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就业援助,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2020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下称《意见》)特别指出,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再分配、三次分配则更侧重于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该《意见》的第6点专门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强调,“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体包括: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意见》也有详细的专门阐述,覆盖了民生领域的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问题。

四、在流通环节,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要素、商品的自由流通

《意见》从要素、商品流通两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商品市场上,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发展“互联网+流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在要素市场方面,一方面,通过对垄断部门进行改革,疏通要素流通的阻滞因素,例如推进油气管网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适时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健全竞争性油气流通市场。深化铁路行业改革,促进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多元化和适度竞争。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具体包括: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保护等等措施。

总体上,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都有深刻的含义。从时间角度来看,1980年中后期提出的国际大循环及对应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其酝酿过程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经历了近10年,并伴随着后来中国经济20多年的持续、快速成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国经济一度形成了两头在外、参与国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到了全球化的进程当中。

当前,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其酝酿过程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开始启动,经历了“立足扩大内需”、“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大国内市场”,以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等阶段。最终,在2020年以来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变化下,双循环的新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清晰起来。

上一篇:中国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能源管理硕士2021届面试通知

下一篇:和社科院杜兰能源管理硕士权威教授共同探讨可再生能源转型面临的那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