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MFIN|黄薇:最好的安排就是在当下
中国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MFIN 2019
黄薇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财务总监
作为一名会计专业本科生,毕业以后我顺理成章地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大型外资企业先后从事审计咨询、财务管理工作。白驹过隙,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波澜不惊的职业生涯一不留神已近半程。在工作中我时常遇到诸如投资决策、并购之类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在生活中金融热点话题更是层出不穷,从2008年次贷危机到P2P、原油宝、数字货币,20年前通过校园学习构建的知识储备已拙荆见肘。我感到自己的内存急需扩展,于是渴望系统性输入、构建完整金融知识体系的想法在我头脑中日渐清晰。但内心又犹豫着“这个时候去回炉会不会有点晚了、脑力和体力是否跟得上”?
机缘:最好的安排就在当下
2019年8月中旬,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朋友提起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金融管理硕士(MFIN)项目又再次进入我的视线。这一次,我在快速研究了课程设置、师资、授课方式之后果断报名,终于赶上了最后一批招生的末班车。整个决策过程一气呵成,现在看来这仿佛是冥冥中的天意,指引我“最好的安排就在当下”。
挑战:打开被岁月尘封的知识之门
9月在社科院的社科会堂参加完开学典礼后就正式开启了2019社科院与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MFIN为期18个月的学习生活,其间的过程可谓“痛并快乐着”。每一门课程都不轻松,既要掌握知识本身的难点,又要适应中外方各位老师的截然不同的授课方法。例如建立在概率统计和回归模型基础上的《计量经济学》搭配麻辣犀利的张涛教授让同学们深感压力,每周的小组课题研究稍有懈怠总会被张涛老师看穿;同时他又擅长用生活中的现象生动地为我们讲解如何“用数据科学地讲故事”以及启发我们“生活中无处不计量”要学会从计量的角度分析问题,于无形中及时缓解了大家的焦虑。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金融监管与法律》在授课中既突出金融监管的最新发展动向又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胡滨老师对案例研究的逻辑思维、文字表达、小组合作要求很高,点评起来丝毫不留情面。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为我们的外方课程学习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与美方教授日夜颠倒的时差、全英文线上授课、授课中同步贯穿的高阶Excel运算实操、案例教学的组织。如果没有校方给大家贴心安排的助教在课后日以继夜地为我们答疑解惑,简直无法想象我们是如何跨越这长达7个月的6门线上外教课。同时受疫情影响,我们还遗憾地错失了赴美国杜兰大学新奥尔良校区的学习机会,并且未能与这几位风格各异的美方教授们谋面,包括讲授《投资与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严谨又不失幽默的Fritz Koger,《固定收益分析》的“专业铁人三项运动员”Bill Reese,《投资组合管理》平易近人的Helmuth Chavez,《估值》实战经验丰富的Peggy Huang,以及《期权与其他衍生品》心态超级平等开放的Josh Pierce。
珍惜:难能可贵的情谊
在这18个月的学习生涯中,尤为珍贵的要数同学情谊了。几乎每门课都要历经若干次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需要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同学们齐心协力完成,求知若渴的同学们努力克服在职学习时间不充裕的困难、往往利用夜深人静的时间集体讨论、不断挑战自己、力争做到团队的最好。相信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相互之间的紧密支持是能够支撑大家一路走下来不掉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尾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知识更新迭代的周期被缩短到以分秒计,现在的岗位在不久的将来有一大半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职场中人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我庆幸,当初突破自己的舒适圈选择了MFIN,让我有机会再次回到校园暂时远离尘嚣,用前瞻的眼光、国际化的思维、科学的分析方法、从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全方位构建自己的金融知识体系。百战归来再读书,此刻我可以信心满满地说“学习是一种终身的习惯和能力,任何时候开始都是最合适的”!
MFIN: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金融管理硕士项目发展至今已有9年,成功举办8期,累计培养毕业生近265人,为国家金融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学生在职学习,学制18个月,毕业后可获得由美国杜兰大学颁发的金融学硕士学位证书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颁发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来源:社科院中外合作办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