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能源管理硕士朱彤央视对话:光伏勇闯无人区

时间:2023-06-19     点击:   【打印此页】  【关闭
2022年11月19日,中国光伏巨头隆基绿能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HJT)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这是继2017年日本公司创造单结晶硅电池效率纪录26.7%以来,时隔五年诞生的最新世界纪录。

2022年12月17日,央视对话节目播出“光伏勇闯无人区”,
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能源管理硕士朱彤作为评论员受邀参加了这一期节目。

光伏勇闯无人区,节目视频链接:

https://tv.cctv.com/2022/12/17/VIDEoZQAhde5HvAMPUpJZJ8b221217.shtml



12月17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专题节目《光伏勇闯“无人区”》,探索26.81%新世界纪录的背后,中国光伏如何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节目文字稿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尚德电力创始人上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朱彤以及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等几位嘉宾齐聚,共话光伏产业发展的创新突破以及启示。

问题1:26.81%背后是怎样的新世界纪录?这个新世界纪录到底牛在哪里?

李振国:大家好,可以看到有这么一个电池片,正面是形状,背面是形状电池片,它的光伏转换效率现在达到了26.81%。它转换效率是打破了单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在上一次2016年的时候,有一家日本企业创造了26.1%的转化效率世界记录。今天我们电池片已经把这个记录破掉了。目前全球普及的24%转换效率的一种水平,26.8%转换效率比起24%是提高了10%,相对的效率是提高了10%。那就意味着如果在未来能量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每增加1T瓦的光伏装机量,用上现在这个技术,它可以为全社会节省3000亿人民币,同时也会节省10%的土地面积。

徐希翔:26.81%是不需要任何定语的。在所有的硅电池里面的世界纪录。刚才讲到我们世界纪录26.81%,和五年多前日本团队创造的26.7%相比,它只是提升了0.11%。但是他们当时用到了hjt加IBC这样的一个结构做出的单面电池,而我们用了只是hjt的技术,我们没有做任何的修饰。而且它同时是一个双面电池。在很多场景,如果是双面电池,它同样的效率发出电还是可以能多10%左右的。所以我们觉得取成绩还确实是非常自豪的。

施正荣:晶体硅的理论转换效率就是29.4%,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商业化尺寸的这样一个晶体硅电池能够做到26.8%的转化效率,跟理论就差3%都不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重大。

李俊峰:过去的时候我们很羡慕,因为一开始搞光伏的时候,看到是所有的记录是在德国人手里,在日本人手里,在美国人手里,现在中国人开始有了。过去我们老说这个东西不可能,那个东西都不可能,但是通过努力之后,就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了。这就是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一帮科学家们、工程师们持之以恒的不断努力,所以这一小步,未来的一大步。


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能源管理硕士朱彤:纪录本身,它标志着中国的光伏产业从过去的技术赶超,然后变成产业的领先者,进一步变成技术和产业的双重领先者,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和突破。这是很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情,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工业技术里面或者产业里面,真正实现技术和产业的双重领先的这样一些产业并不是很多。

问题2:光伏产业到底有没有技术含量?

李振国:光伏行业它是集多种技术发展起来的,像刚才我们提到的转换效率的这一个指标,它其实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个半导体技术,而我们在未来光伏应用端还将涉及到众多的其他技术,包括集成技术,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智能控制相关的很多技术都要在领域里面被应用。所以大家简单的把它理解成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觉得是不正确的一件事情。光伏经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我觉得我们还是十分自豪的。光从一个叫做成本十分高的一个能源属性,发展到今天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最经济的电力能源,这个过程我觉得这个是光伏人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我们认为这中间有巨大的技术进步。

施正荣:因为社会上很多报道确实讲光伏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是一个帮外国代工、加工的产业。我认为这里头对产业的发展其实有些误解,因为作为一个重拾光伏30多年的老兵,我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认为尤其中国光伏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我再举几个例子,我们光伏最上层的原料多晶硅原料,在2 008、2009年,它每公斤的消耗的电能是250度电,现在已经降到了每公斤50度电以下,是5倍的下降。隆基他们一开始是做硅片,我想一开始做硅片直径大概是大概100毫米,现在的直径是250毫米。当年我们生产光伏电池,生产1瓦的光伏电子所用的硅的重量是10克,现在是1瓦,是2.5克。当年的厚度是0.3-0.4毫米的厚度,现在是0.15毫米以下的厚度。我们想一想,就是这些指标的达成,从大规模生产过程,从它的装备要求,自动化要求,都充满了创新,没有这些创新就不能实现这样的产业化,光伏发电的成本也不可能降到如今是一每度电1毛钱以下。所以光伏产业我讲是一个创新、全新的产业。

问题3:隆基是为了破纪录而破纪录吗?破纪录的背后,隆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李振国:破世界纪录它只是一个结果的产生,在这之前,它其实代表着隆基对这种创新研发基因的这种体现。同时,我们在过去这些年大量的研发投入,它出现的这种结果,我们也不是要给社会展示什么,而是这种创新,出来成果了,出来成果就意味着我们下一步还要去把它量产,去把它真正应用到绿色发展、应用到对能源转型有帮助的事业上去,给社会传递一个信心,一个结果。

李振国:从公司来讲,我们一直是把光伏产业当成是一个科技制造企业,他必须要保证科技领先。十几年以前,我们是做追赶型,但是在五六年之前,我们开始真正在研发上做大量的投入。截止到去年2021年,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超过100亿了。今年上半年我们就投进去了三十多个亿。所以这种投入是一个很基础的条件。在十年当中,我们当然也取得了很多这种技术突破,包括从金刚线切割、perc技术等,这种进展也包括这次26.81%技术的一种突破。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们认为从全社会面上来看,我们这点投入与全世界技术未来推广以后带来的一个社会效益比起来,投入还是十分值得的。我相信将来为整个全球能源转型能够节省的成本或者带来的价值,它一定都是万亿美元级别的一种逻辑。所以我觉得是一个很划得来的账。

问题4:中国光伏产业走到今天到底做对了什么?

李俊峰:没有过去国家企业,包括这些光伏人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也没有今天的这么一个成果。其实最早的时候70年代咱们就一批光伏的拓荒者了,一拨人也做了很多的贡献,效率是一点一点的提高起来的,产业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刚才讲了隆基有十几项世界纪录,其实我们的好多企业也在不同的领域里面,也有很多世界纪录。所以我们现在光伏产业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市场培育,政策支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我们成了一个你追我赶局面。但是我也经常告诉我们的这些同行们,这是全球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是没有日本人,我们就很难有我们这26.8%这样一个突破。

问题5:中国光伏走到今天带来怎样的产业启示?


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能源管理硕士朱彤:中国的光伏产业实现了产业和技术的双重领先,也就是从技术的追赶者转变为技术的领先者和产业领先者的转变。本身其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在创新国家的创新政治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国家过去的很多,包括现在很多产业的技术创新,大多属于追赶型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它的创新的方向,甚至创新的路径,它都是确定的。相当于一个技术公关,我集中资源、人力、物力,甚至连创新的主体可能都是确定的。所以以前的创新政策,如果放到了领先型的产业上来,可能就会有问题。

上一篇: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散发更亮的光芒,成为更好的自己

下一篇:与其羡慕他人,不如来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项目拼一把,努力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