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能源管理硕士特邀教授陈卫东详解中国石油公司改革三大难题

时间:2023-07-13     点击:   【打印此页】  【关闭
持续快两年的油价下跌,让石油公司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尤其对于中国的石油公司而言,这种压力更为强烈。


此轮低油价让中国一贯坚持的石油安全战略受到挑战,石油公司的低效率、高成本、产能过剩等问题暴露地更为突出。未来,中国石油公司将会面对着怎样的境况?公司战略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界面新闻记者专访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员、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卫东。

陈卫东在石油行业从业逾30年,曾任中海油服执行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首席战略官,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中海石油物探公司总经理;原油服公司副总经理。同时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美国杜兰大学能源管理硕士MME特约研究员、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专家委员。

从争夺资源转向争夺市场

问:您多次在不同场合说过,石油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您如何得出这一判断?

答:过去200年里,能源转型的轨迹就是从高碳到低碳的转型。煤炭和石油都是高碳能源,不论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还是德国的新能源革命,都是在“革”高碳能源的“命”。

与以往的下跌不同,这一次的油价下跌是结构性的,必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目前30多美元/桶不是平衡价格,肯定会回归均衡,但石油价格的定价机制已经发生了改变,主要原因是美国的非常规油气革命。

在两次石油危机后,也就是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无论是OPEC还是国际能源署,都认识到油价平稳对各方都有利,所以设定了一个标杆油价,比如说20-40美元之间,以至于国际油价在很长时间里维持在二三十美元之间。

为了维持这个标杆油价,需要一个机动生产者的角色,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调整原油产量平抑油价。油价高了就增加产量,油价低了就减少产量。很长时间内,机动生产者的角色由OPEC国家承担,沙特是关键。在两次石油危机中,沙特尽心尽责,最大限度降低产量,但结果是两次都吃了大亏。

如今的油价暴跌,如果不是有了美国的页岩油气,或许沙特还会继续扮演机动生产者的角色,拉几个产油国一起维持油价,但这次其他OPEC国家不听他的了。因为过去五年里,非常规油气革命帮助美国成为油气产量增加最多的国家。

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又是谁促成的?是中国原油消费的增加,它直接推动了国际油价的增长。国际油价从40美元/桶涨到140美元/桶,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很快回到了100美元/桶的上方,这成为推动美国非常规油气革命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已经具备开发页岩油气的技术,但是如果没有油价的爆炸性上涨,技术不会得以大规模推广,也不会出现产量的爆炸性增长。

美国的非常规油气革命直接导致了国际原油市场供给的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原来只能从储层找油的认识,变为可以从生油岩中获得油气,全球可利用的资源量大大增加。现在,油气不再是稀缺资源了。

所以,这次的油价下跌,沙特坚持不减产,把这个机动生产者的角色推给了美国,想利用自己的低成本优势将美国的非常规油气挤出市场。

而美国的油气开发不是国家意愿可以控制的,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才是决定它产量的主要杠杆。只要油价到了边际利润以上,市场上的原油供应就增加;供应就增加,价格自然会下降,油价波动的幅度会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所以油价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疯狂的上涨到100多美元以上。产量和价格的有效调整使原油的政治属性大大减弱,回到了真正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上。

作为主要能源燃料的石油还会延续很长的时间,30年、5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石油不会消失,但是它的重要性会降低,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回到来。

从资源的角度讲,天然气更丰富,与石油一样容易获得,同样有大批量、成本可承受、可以大规模全球贸易(LNG)的大宗商品的自然属性。天然气的优势在于更洁净和用途更广泛,而石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电动汽车和天然气(LNG)是已经出现的对石油替代的技术上可能,下一次能源革命将是储能技术的重大突破,这是人类知识积累爆炸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技术进步需求的结果。

过去两百年能源转型的的道路告诉我们,能源转型就是从高碳到低碳,从低密度到高密度的发展轨迹,沿着这条道路,石油的份额一定会减少,新能源的比重一定会增加。这一轮低油价是石油的一次历史挂拐点,消费量绝对值还会增加,但其资源属性之外的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将会逐渐减弱,其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问:石油已经失去战略资源的地位,哪种能源可以取代石油,成为新的争夺对象?
答:如今,原油行业的重心已经从争夺资源转向争夺市场了,供大于求。现在是买方市场,你是买家,你就是上帝。之前,俄罗斯等产油国,会利用油气大棒,制裁其他油气进口国,但现在这个手段已经不管用了。沙特、俄罗斯这些资源大国们的日子反而最不好过。同时,亚洲地区消费者的地位被大大提高。尤其是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能源消费市场,应该是未来资源国激烈竞争的市场。未来,中国只要充分利用好消费能力,发挥买方的作用就可以了。这就是国内部分人士一直期望获得的话语权。

可以说,中国的消费市场就是话语权,中国的购买力就是话语权,我们应该学会用好这个话语权。能源转型为的是保护人类的家园,为了一个洁净的地球,中国必须参与其中。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一半以上的煤炭消费在中国,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架构中的比例只有6%,中国能源结构不转型整个世界能源转型就转不动。中国一定是天然气的大买家,就像石油一样,中国市场就是全球供应商争夺的焦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问:中国的石油公司是否已经意识到这样的转变?
答:很多人没有看到这种转变。问题的核心是观念的转变,但是观念根深蒂固,转变非常困难。石油工业体系还是延续之前的石油安全战略思维,认为要自给自足的保障原油供应安全是最重要的。

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担心石油对外依存率高、马六甲通道的风险问题。这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向全世界出口大量的产品,为什么在出口这些产品的时候没有战略安全的考虑,而到了进口能源的时候,就要讲战略安全了呢?贸易是双向的,进来和出去是对等的,进不来也就出不去了。不进口能源,又怎能支持出口呢?反之亦然,没有大量的出口,也就不需要如此大量的能源进口。

之前经常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三驾马车”——投资拉动、出口拉动、消费拉动。出口,中国已经做到了,没有出口,中国也不能像今天这样发展。但是消费呢?还是过于保守。很多人看不到,二战之后美国之所以能领导世界几十年,他的能力和权力都是买出来的,买是为了其国内消费的。

担心对外依存率高,是以自给自足才安全的理念为前提的。国土封闭,不能实现国际交换,还是小农经济的思维。在国内无法实现能源自给自足时,进口能源才能保障能源供给安全。而且,买原油不行,买油田却行。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下,此前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接收了很多昂贵的资源。现在市场环境发生逆转,可以利用现在的国际原油市场保障原油供应了,那原来的投资怎么办?

问:现在该怎么办?
答:未来中国石油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该如何处置这些高价购买而来的海外资产。这些资产,都是油价在100美元/桶以上时并购而来。当时中海油买尼克森时,有人问会成功,美国政府会批准吗。我说美国政府一定批。在2009-2013年这一轮抄底中,三桶油在海外并购了约1100亿美元的资产,目前至少已经贬值一半。

现在市场上堆满了要出售的油气资源。壳牌、雪弗龙、道达尔、BP计划在2016-2018年期间,要卖掉550亿美元的资产,埃克森美孚在过去的10年卖掉了460亿美元的资产,将来还还会继续出售。还会有很多独立公司,也需要售卖资产。

大家都认识到油价很难回到高位,中国这些海外石油资产的出路在哪儿,谁敢接手?印度吗?很难。那卖掉这些资产的公司还会回头购买吗?更不会了。目前看,是看不到有谁能够接手了。即使现在有人接手,国内的三桶油也不能卖。因为是国有资产,卖了有贱卖之嫌,有国资流失的风险。

放开上游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上一篇:选准赛道,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带你弯道超车

下一篇:热搜NO.1的社科院杜兰大学能源管理硕士,它的优势你嗅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