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徐奇渊教授:如何看待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
徐奇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同时担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理事、中国新兴经济体学会理事、财政部国际司国际财经问题顾问。社科院与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MFIN 项目特邀教授。
研究领域: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宏观经济、日本经济
笔者应《中国外汇》杂志邀请,参加圆桌讨论栏目,就“如何看待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所作的访谈。
内容涉及:与非典冲击比较;疫情对全年经济运行和政策的影响;对今年外贸和金融影响;疫情可能产生的中长期影响;需要吸取的教训。讨论内容即将发表在《中国外汇》。
当我们迈进2020年之际,很不幸地,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悄悄蔓延,逐步波及中国湖北省,并对全国省市产生了不同影响。国际卫生组织将此疫情定义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中国政府和民众面临严峻考验。从春节至今如何战胜疫情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曾多次面临各种疫情的挑战,人不能两次掉进同一条河流,新冠病毒有可能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和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冷静应对?
主持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一些疫情冲击,令人记忆深刻的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因此有不少研究将此次新冠疫情和非典疫情作比较,以为量化研究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提供合理的参照系。在两位看来,非典和新冠疫情两者,何者更具冲击?非典之后,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景气周期。和非典相比,这次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和非典冲击有何异同?
回答:
这次疫情冲击将明显大于非典冲击。具体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国际市场外部环境不同等等。这些方面已经多有分析,下面我强调另外三点。
第一,疫情爆发于春节期间,不但加大了防控难度,而且对生产秩序造成了破坏,这对于年前旧订单交付、年后获取新订单可能进一步产生负面冲击,使影响延续至第2季度。每年3、4月都是PMI出口订单下单的高峰期,将决定2季度甚至3季度的出口金额。目前,3月初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已经延期,4月广交会能否正常举行将视疫情发展而定。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疫情影响持续到4月甚至6月,将会加速部分产业链外移。最后结果将取决于疫情发展,目前我们看到积极的信号不断释放出来,但不可避免的是,旧订单交付和新订单的获取将面临一定程度的损失。
第二,在过去17年,中国已经从全球供应链的边缘走向核心。根据世界发展指数(WDI):200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仅为6.8%,2017年上升至23.9%。2018年,中国已成为120多个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根据“世界综合贸易解决方案”(WITS)数据库,观察全球近200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间品在全部进口中的占比平均达到21.7%(中位数)。其中,东亚另外12个 济体的这一比例则超过30%。现在,中国的中间品出口断货,已经对韩国、日本、塞尔维亚等国的汽车供应链产生了重要冲击。反过来,全球供应链的紊乱,也会反馈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转。
第三,现阶段的互联网红利远小于十多年前。当前中国的互联网化水平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疫情对互联网行业的边际提升作用明显减弱。相反,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也需要线下业务互动才能正常运转,比如网店需要线下物流,网约车需要人流,搜索引擎需要线下企业的广告等等。云计算、云采购等也都是线下企业的需求。因此,除了个别纯粹提供场景的互联网子行业之外,大部分互联网行业都与线下经济密切相关,同样也会受到疫情冲击。
主持人:新冠疫情已经给2020中国经济的开局造成重大影响,由于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也有相当疫情困扰,首季度经济增长失速在情理之中,同时,物价抬升,就业更难,不少企业由于突然停摆也面临巨大困难。在两位看来,此次新冠对年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何在?人们也在争议,是发行更多的新冠专项债券,还是更大力度的降低税费?全年经济可能运行在怎样的轨迹上?
回答:
疫情冲击对年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取决于以下三个阶段,疫情对供、求冲击的演变。
第一阶段,在春节休假期间,由于生产停滞,疫情冲击主要体现在总需求方面。例如住宿、餐饮、航空、旅游等行业的消费需求受到影响。第一阶段主要包括1月末至2月上旬。
第二阶段,在春节结束、复工以来,生产秩序恢复遇到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人流、物流面临困难。而且国内产品供应链也往往涉及多个省市,即便某地复工进度较快,但其他地方的中间品供应断档,也会导致整个生产过程面临瓶颈。该阶段主要包括2月中旬到3月初(具体还取决于疫情的实际发展)。
第三阶段,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之后,生产秩序也基本恢复,但是疫情导致的总需求不足将再次成为主要矛盾。其一,出口新订单可能部分流失,这将对后期总需求产生影响。其二,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有的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等原因退出市场,从而在就业、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带来影响,削弱总需求。第三阶段包括3月上旬到2季度的部分时间。
针对上述三个不同阶段,政策的主要发力点、发力方式也应有所不同。第一个阶段,对于遭受需求冲击的重点行业,应从行业角度给予税费减免、贷款展期等扶助政策。第二个阶段,主要矛盾是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带来的供给冲击,这时候总需求政策当中,货币政策不宜作为主角,但也应起到配合、托底的作用,为金融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稳定信用体系。同时,第二阶段应起到主要角色的,应该是恢复生产秩序、打通人流、物流,使国民经济循环重新恢复畅通。同时,地方财政从空间层面,因地制宜,帮助本地企业克服困难、尽快恢复生产。中央政策应继续从行业层面,保障民生、基础性产业稳定运行。在第三个阶段,财政和货币政策即可全面发力,填补总需求缺口,通过供应链网络、带动企业的生产复苏。目前,我们正处第二个阶段。
主持人:疫情也给中国的金融和对外经贸活动产生影响。在疫情冲击下,A股市场在出现波动后,保持了强劲态势,似乎并没有受众多企业开复工延迟和财务状况不乐观的困扰。同时,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刚刚签署,但疫情将使外贸受到更严格的检疫约束,全球供应链也可能受到中国制造业失速的深远影响。在两位看来,外贸和金融领域全年可能的图景是怎样的?
回答:
外贸领域的全年图景是:1季度主要冲击是原有出口订单的交付出现问题。1季度末、2季度初,主要是全年新订单可能出现部分流失。新订单的流失,可能影响到2季度、甚至3季度的出口表现。到4季度,疫情对外贸的冲击预计完全消除。
金融领域,A股市在春节开市后首日深跌,之后强势反弹。截至2月20日,A股已经全面回到、甚至超过了1月22日武汉封城之前的水平,创业板的表现更是抢眼,已经创出了3年以来的新高。疫情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也是极为短暂的,当前美股已经继续创出新高,纳斯纳克已经逼近10000点大关。
但是我们注意到,同一时期,国际主要原油价格在下跌之后,一直反弹乏力,截至1月22日开始到2月20日,跌幅仍然接近5%。而且,这还是在OPEC国家不断释放减产预期的背景下发生了。这说明,国际投资者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远不及股票市场上看起来的那么乐观。
主持人:许多人更关注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例如,以前人们热衷于讨论制造业、基建和地产投资,此后人们是否可能会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民生领域?例如,未来产业布局是否更可能向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较强的区域迁徙等等。两位认为新冠疫情会否对中国经济产生中长期影响?
回答:
第一,对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全球生产商可能会再次进行审视、反思。在中美贸易冲突之后,就有著名的跨国公司开始反思全球供应链的布局。在过去,这一布局的主要考虑是成本、收益。在中美贸易冲突、本次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供应链的布局,可能会进行多元化布局。这类似于金融投资的资产组合,不把零件供应商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但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产业外移,但与纯粹的产业外移不同。因为其他国家也同样会发生疫情,其他国家也会和美国发生贸易冲突,所以将来的全球供应链布局,要通过多元化进行风险管理。而在过去几十年、相安无事的全球化大潮中,这是未曾得到重视的一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如何确保中国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性,给全球的下游生产商提供信心和保证,将关系到中国未来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